English

医疗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深度解读

2018-12-12

从风口到浪尖,在低谷中徘徊了一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终于在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后一锤定音。《意见》从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支撑体系、加强监管和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4个半月后,9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口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3份配套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互联网十医疗健康”进入落地实操阶段。

 

而在今年11月,全国各省市(福建、江西、天津、河南、河北、江苏等)陆续发布《互联网+医疗健康》实施意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以医疗体制改革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做出积极探索,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基层实际、顺应群众需求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1544845017089.jpg


很显然,“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医院将如何转变以适应局势下的智慧发展?


碎片化到移动系统化

医务人员使用手持PDA便捷地连接各种诊疗仪器,使医务人员随时掌握每个病人的病案信息和最新诊疗报告,随时随地的快速制定诊疗方案;在医院任何一个地方,医护人员都可以登录距自己最近的系统查询医学影像资料和医嘱;患者的转诊信息及病历可以在任意一家医院通过医疗联网方式调阅。


1544845058949.jpg


医护系统,通过Wi-Fi网络,无缝对接医院HIS、EMR等系统,通过蓝牙通讯,对接其他医疗测量诊断设备。护士通过使用智能PDA,将医院护理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实时上传到数据库,并将信息录入和验证工作自动化,医生通过医用平板,可实时查看病人信息、病历、检查检验单等,还可以移动观片,下达医嘱、查房。


新政明确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


 

海量数据收入囊中

随着各种医疗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增加,它们不但负责监视病人的病情并及时报告医生;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海量的数据,病人的各种个人数据,如医疗史,过敏源,用药史,病理或生理化验和测试报告都会保存在医院设备或云系统中。


1544845073441.jpg


在医疗物联网终端产生的海量数据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和对海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商可以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结合起来,开发或研制出更高级的医疗应用或设备,从而提供从最初诊断到进一步的治疗的更加个人化的服务。

  

非核心业务到核心业务

三份配套文件根据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把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分为两大类: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

 

目前来看,互联网医疗核心业务大致包括三件事:在线问诊、开具电子处方、药物配送。在政策明朗之后,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诊室必须与HIS等院内系统进行直连,医生可在互联网医院直接为患者开具处方,帮助患者直接预约线下门诊、检查检验、药物配送等。


1544845042423.jpg


二是非核心业务,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不涉及医疗核心业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辅助、支持范畴。此前在实际应用当中,已有很多实践成果,比如支付宝未来医院、微信智慧医院等,可以从整体上为医院提供“挂、缴、查”(预约挂号、在线缴费、检查检验查询)等服务。


应用从“重”到“轻”

 一方面,微信、支付宝两大互联网平台企业竞相加大力度拓展医疗行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谨慎对待App,取而代之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轻型应用。7月中旬发布的《2018微信应用改善医疗服务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已有约60%的医院开通了与微信相关医疗服务功能,全国1200多家三甲医院,有80%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绝大部分三甲医院已将诊治流程与互联网相结合。

 

1544845087751.jpg


的确,就医作为一种低频应用,安装医院的专有App,显得“太重”了。而且App对于医院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投入,也要重得多,需要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持续的更新升级。不过,对于资源优势明显的医院来说,则依然有必要各种“轻重武器”并存。


归根到底,新一轮“互联网+医疗健康”拼的还是信息化建设“内功”,这是绕不开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技术创新和持续运营作主要支撑。

返回顶部
隐藏或显示